您的位置:首页 / 社区 / 古人出殡时,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并流传至今?

微信图片_20210831140357.pn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 #殡葬杂谈#古人出殡时,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并流传至今?

    2022/02/28 09:38:14 发布24170 浏览0 回复0 点赞
小甜筒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45

精华:0

注册:2021/04/08 09:43:47

在我国古代,殡葬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而存在的,而且程序繁冗,每一步都有着明确规定。

  

  其中,在出殡时,就有死者长子“摔瓦盆”这一习俗,而且今天还有一些地区保留了这种文化。那么,“摔瓦盆”蕴含了怎样的道理和情感呢?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古代殡葬的演化

  《史记·礼书》中记录了比较详尽的先秦的殡葬礼仪。在死者停止呼吸后,家人会为他洗浴干净,举行一种叫做“复”的仪式,来为死者招魂。由家人拿着死者的衣物,登上屋顶,向着东南方呼喊三声死者姓名,之后为死者穿好衣服,希冀使死者起死回生,而“复”的仪式结束后,要对死者进行“楔齿、缀足”。即用勺子将死者嘴部撬开,以便之后进行“饭含”,用小凳子将死者的双腿撑起,以便穿上鞋子。之后,死者家人便会布置房间,去掉一切鲜艳颜色的物品,换上素衣。

  

  然后,主人将酒食放置在死者身边,以供死者的灵魂享用。一切安置妥当完毕,家人会发布报告,朋友亲戚或是官场的同僚会来吊唁。这一步结束后,家人会在死者口中放入与身份相符的物品,称为“饭含”。天子用黍,诸侯用粱,大夫用稷,士兵用稻;天子、诸侯用璧,卿、大夫用珠,士用贝。之后,便开始“小殓”。首先是“袭”与“设冒”,便是要为死者按照礼制穿上完备的衣服,再用裘盖着死者的身体。做完这些,还要挂起写有死者简单生平的“铭旌”,并设立临时的神位,供大家怀思。第二天,进行“大殓”,也就是将死者放入棺材封好,还要把鱼、腊肉放在棺材四周的筐里,来引诱昆虫,防止他们侵蚀遗体。做完这些,已经花去大约四天到一周的时间,之后还要“停殡”,庶人都要三个月,地位更高的死者,要更久。大殓的第二天,便是安葬,再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包括占卜(墓地与下葬时间)、启殡(运送死者至祖庙)、朝祖(家人代替死者向祖先告别)、饰柩车(灵车)、陈明器(准备陪葬品)。最后,人们将死者的棺材抬至柩车上。然后,家人哭泣前行,众亲友扶着车子或牵着绳子前导,直到安葬地,谓之“发引”。如此下来,一整套的前秦殡葬程序就完成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殡葬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秦汉之际,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孝”观念深入人心,被汉朝政府所接纳,成为一项对人品质和才干的重要衡量标准。因而,能体现孝文化的殡葬仪式也再次被百姓重视起来。但统治者很快发现,过度追求奢华繁琐的安葬礼仪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于是,在汉、宋、明、清四朝都对殡葬进行了简化和规范,但总的来说,作用不是很明显。直到新中国成立,在我国政府的大力规范和要求下,殡葬仪式才得以大大简化。

  “摔瓦盆”的由来

  从上文可以得知,在秦之前,殡葬程序中,并没有摔瓦盆这一项。但直到今天,在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习俗,这不禁让人好奇,长子“摔瓦盆”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比较广源的是源于范蠡。其一,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著名的商贾。他因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而闻名,但鲜有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成功的商人。相传,是范蠡开创了制陶业,这里要说明的是,并非是范蠡发明的陶器。陶器在我国有着近万年的历史,在原始部落时就已经出现。而范蠡所做的是,将制陶商业化、规范化。在他之前,制陶的技术被垄断在政府手中。而在功成名就后,范蠡选择了归隐民间,便有说法称他做起制陶的生意,并带动了附近的百姓一起,使得大家都变得富有。在他临终前,他烧制了最后一个陶盆,把弟子叫到身前,问他们谁想继承自己的陶盆(事业),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一弟子上前夺过陶盆,把它扔到地上摔碎。同时,他们对范蠡说,“我们已经习得了这门技术,不敢再过度奢求,就让这陶盆陪伴您一起西去。”范蠡听完,很受感动,便把弟子收为义子,将产业传给了他。而经过演化,变成了死者长子“摔瓦盆”的习俗。但这一说法缺少依据,与事实不符,在历史记载中,范蠡来到了齐地定陶居住,而非去贩卖陶器,因此只能认为这是人们对这种习俗的一种解释罢了。除此之外,还有“瓦盆放在灵位前用来盛放燃烧的纸钱,相当于死者的饭碗,摔碎即可把饭碗送给死者带去阴间”的说法,相比之下,还是这种说法符合观念一些。

  “摔瓦盆”的讲究

  除了上述的故事外,还有一个传说。曾经,有一个孩子因父亲早逝,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后来,母亲也因过度操劳去世了,长大后的孩子对母亲非常不舍。母亲在去世前留下的东西也不多,其中之一便有一个“瓦盆”,这个孩子便一直将“瓦盆”视若珍宝。直至有一天,在乡亲们的劝说下,孩子才从悲伤中走出来,并在母亲坟前摔碎了瓦盆,表示对去世之人的释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行为便被延续了下来,也有着对长辈缅怀的意思。不管怎么说,不管习俗从何而来,“摔瓦盆”这个习俗确确实实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年。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不但赋予了“摔瓦盆”以多子多孙、家人平安的寓意,也为“瓦盆的摔法、由谁摔?”制定了规矩。首先,瓦盆必须一次摔碎,因而制作时都不会造得牢固。而且在摔的时候,地上还会放一块砖,以保证瓦盆会破碎。而这块砖,也被赋予了寓意,部分地区叫它“子孙砖”,谁拿去,谁家就能多子多孙。即便十分不巧,瓦盆没有碎掉,也不能再去摔第二次,而是由跟在后面的抬棺护柩的人踩碎。而摔“瓦盆”的人的身份,也是大有讲究的。如果没有意外,必须是死者的长子,如果长子亡故或是无法赶回来,要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代替。实在不行,则由二儿子或是侄子来完成这一仪式。

  

到了现在,“摔瓦盆”的习俗虽然已经不多见了,人们选择了其他寄托哀思、怀念先人的方式,但这个习俗的确延续了几千年。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20240111-175501.jpg

    加载中...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精华好贴

    查看更多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