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区 / 佛教有哪些丧葬文化?

微信图片_20210831140357.pn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 #殡葬杂谈#佛教有哪些丧葬文化?

    2021/04/13 13:35:42 发布33184 浏览0 回复0 点赞
娜娜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43

精华:2

注册:2021/03/08 10:12:34

丧祭文化一直是传统文化习俗中的重要一部分,它的流行,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儒家一直注重伦理道德,把孝道放在首位。而对先人的丧葬祭祀之礼则是孝道的重要体现。儒学经典《论语》记载:“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丧祭之礼成为后辈为先辈亡后尽孝的重要衡量标准。因而人们对丧祭之礼尤为看中,不惜花费人力、财力为先人做荐亡法事等诸多祭祀活动。


我国古代礼制中就有丧祭活动的相关规定。《周礼·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以《礼记》记载的丧礼制度登记分明,尊卑有别。《仪礼》中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即是记载丧礼的制度。在丧祭之礼中,比较重要的虞祭日期有卒哭(百日)、小祥(周年忌)、大祥(三年忌)。不同忌日会有不同的祭祀活动,且要守不同形式的丧礼。这些丧祭礼制是儒家文化的深刻体现。


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佛典的不断翻译,一些佛教思想如转世轮回观念与中国固有的鬼神观念相结合,加上佛典中的相关丧祭活动与中国本有的丧祭之礼,逐渐融合成中国独特的丧祭文化,并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发展,其中许多丧祭活动在现代社会仍隐约可见。


佛教丧祭中重要的活动之一即七七斋。


七七斋,即人死后四十九日间,亲属每七日为其营斋作法;或指第七次之追荐日,称为七七斋;也是家属为亡者所举行的超荐法会中的一种。从死者亡后当天至第四十九日之间,每隔七日举行。又作累七斋、斋七日。


《地藏本愿经科註》载:“今人亡,每七日必营斋追福,谓斋七者。”《红楼梦》中“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照亡灯”等,这些七七、五七都由佛教的七七斋而来。


中国古代礼制中的卒哭、小祥、大祥三个日期和印度佛教的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七个日期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丧祭日期,并且这种丧祭文化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后世丧祭活动中的荐拔亡魂、诵经念佛、打醮建场等都由佛教而来。


这些丧祭文化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转世轮回思想密切相关。三世两重因果思想是指现在世的苦乐之果是由过去世所作的业决定的,而现在世的善恶之业又感未来世的苦乐之果。行善多,乐果多;作恶多,苦果多。


这个思想对丧祭活动的形成和推广影响重大。由此,则有丧祭文化中的诵经道场和拜忏活动等,为逝世之人超度,代之忏悔,消除其生前所作之恶业,为轮回转世积福修德,以期在未来世有更好的果报。


诵经道场中念诵的经典多是《摩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这些佛典在中土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信众多,且经中言念诵此经则可获得无边无量功德,故崇信念诵者多。


另一在丧事中雇请僧人念经诵咒以超度亡灵的佛事活动是做斋。《禅林备用清规》卷9载:“须与首座私计衣鉢多少。作三分。约一分。俵众人经钱斋钱。谢丧司一行人。一分佛事孝服。丧司日逐支遣。一分做斋出丧讽经。”


做斋成为民间丧祭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活动环节,但是随着佛教大众化,做斋有时也只单纯的表示“做斋饭”、“吃斋食”的意义了。一些佛事活动在民间流行的同时也逐渐简化或异意化。


关于在在逝者死后七七四十九日内进行荐拔亡魂、诵经念佛、建醮超度等活动的原因,佛教认为人命终后至受报轮回间为中阴,而中阴期间这些活动可让逝者免入恶趣。


《瑜伽师地论》卷一载:“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后,绝得生缘。”


人死后,灵魂以七日为期来寻找生缘,若不得,则辗转而至七七日,自此以后定得生缘,方受报。此间亲属若为亡者修法追福,则可转劣报果为优。


《地藏菩萨本愿经》载:“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销减。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经中明言在身死之后七七日内为临终人荐亡修福不仅能使其生前众罪销减、免堕恶趣,而且现在眷属也能受无量利益,故而七七日内,为逝者作佛事道场广泛流传,一为逝者销罪追福,二为再尽孝道与自己求得功德。


因而有孝心之人若关心先人死后的归所,便会在七七四十九日内为其做功德,即佛事活动之荐拔亡魂、诵经念佛、建醮超度等等。人逝后为其建醮超度在民间的发展、传播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丧祭形式,而丧失了其本来的消罪追福的宗教意义。


在丧祭文化中影响较大和较为普遍的佛事活动还有拜忏。


拜忏是指依照佛教经典对过往所作罪孽进行忏悔,追悔谢罪,以求从恶趣之阿修罗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中解脱并誓不再犯的的宗教仪轨和修行方法,又称修忏、礼忏等。拜忏源于忏悔,忏是梵文“忏摩”的音译,悔是汉译,故称忏悔。


智顗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对忏悔的解释是:“夫忏悔者,忏名忏谢三宝及一切众生,悔名惭愧改过求哀。我今此罪,若得灭者,于将来时,宁失身命,终不更造如斯苦业……复次,忏名外不覆藏,悔则内心克责;忏名知罪为恶,悔则恐受其报……若能知法虚妄,永息恶业,修行善道,是名忏悔。”可知忏悔的重点在于追悔谢罪并誓不再犯。


无论是灭罪、消灾、延寿, 还是超度亡灵、消除宿世冤罪,举办忏悔仪式往往是人们首先选择的方法之一。拜忏不仅对生人有道德上的教化意义,同时也能彰显传统儒家孝道,但从整体来看,其消灾灭罪的宗教意义和超度亡灵的丧祭意义更大。


儒家三年丧的礼制是佛教七七斋传入中土的文化基础,而七七斋又是开展各种荐亡佛事活动的前引,辅之灾中土影响深远的因果报应思想和轮回转世观念,佛教各种丧祭活动逐渐在中土传播并流行。


其中一些丧祭活动固定下来,成为民间丧祭必不可少的活动。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20240111-175501.jpg

    加载中...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精华好贴

    查看更多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