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2018年以来,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紧紧围绕建设“惠民、绿色、文明”殡葬目标,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做好“堵、疏、治、移”四篇文章,推动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
从严从实做好“堵”字文章
湾里区委、区政府把殡葬改革列入全区重点工作范畴,与脱贫攻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做到同研究、同安排、同部署,并从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坚强保障。召开区委全委扩大会、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区长办公会、领导小组会等研究殡葬改革工作,区委书记、区长一线调度,区四套班子负责人包片负责,将殡葬改革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综治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大美湾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实行日报告、季通报、年考核。
把殡葬改革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区委书记、镇(街、处)书记、村(社区)书记“三级书记”一起抓。区政府与镇(街、处)、镇(街、处)与村(社区、分场、林场)签订殡葬改革责任书,层层包干、责任到人,确保工作不留盲区。
组建由区城管、林业、民政、规建、国土、公安、交警等部门抽调50人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各镇(街、处)相应成立了综合执法队,加强殡葬改革执法。深入开展违规丧葬用品治理,与店主签订《不再销售迷信土葬用品承诺书》,对全区58家丧葬用品店进行整治,取缔关停10家、规范经营行为48家。引导民间殡葬从业人员转行转业,签订《殡葬从业人员承诺书》。强化“三沿六区”巡查管控,引导骨灰进公墓安葬或采取生态方式安葬,禁止散埋乱葬。区纪委监委、区殡改办、区综管办等部门定期督查检查,严查不履职、不担当、不作为现象。
因地制宜做好“疏”字文章
加快安葬设施建设。推进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严格按照公益性骨灰堂(公墓)项目选址“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避开‘三沿六区’”要求,确定全区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项目选址37个,统一完成规划设计和编制预算36个。建设过程不挖山、不毁林,因地制宜建设“嵌入式”林下墓地。截至目前,开工建设公益性公墓36个,建成20个,在建16个,建成公益性骨灰堂24个。
创新殡仪服务方式。针对湾里区没有殡仪馆的问题,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群众提供遗体搬运、接运、火化、业务办理等“一条龙”服务,让群众省心、省钱、省力。
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出台绿色殡葬奖补激励办法,对不享受丧葬补助费的城乡居民,实行遗体接运、遗体冷藏3天、遗体火化、普通骨灰盒、骨灰寄存等10项基本服务免费;对选择生态葬的每例奖补3000元;对坟墓迁移至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每例奖补2000元;对采取“降坟堆、改卧碑、植树挡”方式就地平整改造的,每例奖补800元。自殡葬改革启动以来,全区共拨付殡葬改革奖补等资金1756万元。
不折不扣做好“治”字文章
出台整治方案。出台“三沿六区”坟墓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整治目标、范围、方式、步骤等,印发张贴通告1200份。
开展排查摸底。今年4月开展“拉网式”散埋乱葬排查,对需整治的坟墓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经摸排,全区“三沿六区”内需整治的坟墓1458座。
推进集中整治。严格按照“三沿六区”坟墓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要求,采取就地平整改造和迁移至骨灰堂(公墓)的方式进行整治,截至6月底,全区完成坟墓整治1401座,整治率达96%。
常态长效做好“移”字文章
发挥带头作用。制定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带头移风易俗简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实施细则,组织党员干部签订《廉洁文明家风移风易俗倡议书》,督促党员干部做丧事简办的表率,动员亲朋好友抵制陈规陋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倡导丧事简办。出台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规范红白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红白事办理流程和标准,举办红白理事会工作培训。全区共成立红白理事会59个,配备理事会成员531名、殡葬改革信息员59名,引导群众文明治丧。全面禁止在城区街道、公共场所搭设灵棚、请乐队、抛撒纸钱、焚烧祭品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部分地区配备了治丧音响。
推进文明祭扫。抓住清明、中元、冬至等时机,加大宣传力度,推行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社区公祭等绿色祭扫方式,巩固“禁燃禁放”成果,推动殡葬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