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建议第5013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促进南京市殡葬事业文明进步的建议)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建议第5013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促进南京市殡葬事业文明进步的建议)

原创 2023/09/07 14:40:11 发布 来源: 作者: 224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李朝晖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促进南京市殡葬事业文明进步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意见我市十分重视。市政府办公厅会同市民政局、市规划资源局、市教育局、栖霞区政府专门作了认真研究办理。

一、关于积极推进节地生态葬,按需确保土地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加剧,殡葬用地愈加紧张。为缓解这一矛盾,我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是合理编制专项规划。以构建逝有所安、绿色集约、服务均等、健康文明现代殡葬设施服务体系为目标,编制了《南京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5)》,按照每3万人口或5公里服务半径的选址原则,结合落葬人数、散坟平迁等实际需求和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等管控要素,优化殡葬设施布局方案与建设引导,规划殡仪馆、经营性公墓、经营性骨灰堂、公益性公墓、公益性骨灰堂、回民公墓、宗教公墓7类主要殡葬设施共301处(保留144处、扩容50处、扩建8处、新建99处),至2035年规划用地面积659公顷,确保殡葬设施种类、数量、服务规模与当地群众治丧需求相匹配。二是严格落实规划用地。为确保落实到位,将新增殡葬设施项目纳入各区国土空间规划修改方案中,并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殡葬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定,对符合划拨用地范围的非营利性殡葬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划拨方式供地;对不符合划拨用地范围的营利性殡葬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依法实行有偿使用。按照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明确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经营性骨灰堂、公益性骨灰堂、生态葬等设施的穴均用地面积。三是积极推进生态安葬。大力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不断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提倡以建草坪葬、花坛葬等绿色节地安葬设施为主,从依赖资源消耗,逐步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型。如:功德园创新研发的3D生态云葬,生命菁华葬将骨灰压缩至一张A4纸大小,使整个陵园的开发寿命延长了36倍。三是制定出台奖励机制。采取集体江葬形式的相关费用全免;在墓园选择不留灰不立碑生态安葬的,除落葬费免除外,另给予最高一次性3000元奖励。此外,为补齐公益性殡葬设施短板,2019年,高标准、全配套新改扩建57座公益性骨灰堂,新增殡葬用地217亩,增加骨灰存放格位53.3万个,实现涉农街镇公益性骨灰堂全覆盖,补齐了公益性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至2020年底,57座公益性骨灰堂已存放骨灰67785具,入堂为安逐渐被群众接受。

保障殡葬用地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市以施行的《江苏省殡葬管理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做好保障殡葬设施建设合理合法用地供给,满足群众基本安葬需求:一是扩大殡葬设施供给方式。探索在山林地、永久生态林地等适当区域,在不改变林地土地性质和基本用途,保证森林防火安全的前提下,划定集中安葬区域进行林地、草地和公益性生态安葬地的复合利用,实行无害化生态安葬。二是探索殡葬用地高效利用。探索墓穴扩容性使用,鼓励新生骨灰采取阶段性节地葬,存放一定期限后,转入生态葬。倡导三代以上先辈骨灰采用骨灰深埋、生态葬等方式落葬。鼓励盘活利用废弃矿坑、采石场等存量建设用地,用于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完善生态安葬激励机制。改良传统骨灰存放容器,创新落葬排列方式,对积极选择不保留骨灰的葬式葬法进行奖励,为不保留骨灰的逝者建立统一纪念设施。四是做好殡葬用地长效管理。加强规划资源服务保障工作,强化殡葬地块巡查管理,运用卫片遥感监测手段,依法处置违法违规建设殡葬设施行为,并加强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宣传,坚持惠民导向,推动殡葬改革成果的不断深入。

二、关于建设燕子矶生命纪念园,让江葬成为南京殡葬名片建议

1991年我市组织实施集体江葬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8次,近万人逝后与江水同眠,回归自然。江葬地点大都选在栖霞区八卦洲洲头水域。之后,为满足需求,增设了燕子矶水域。近年来,随着江葬人数逐年增加,清明期间参加江祭市民人数持续升高。为保证祭扫安全,2018年首次尝试将地点设在八卦洲洲头。2021年,改革祭扫方式,在八卦洲洲头公园建立了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示范点,并举办了2场长江公祭专场活动,得到市民认可。

根据相关规划,燕子矶街道滨江公园是我市九大城市客厅之一,已建成并向社会开放。目前尚不具备建设燕子矶生命纪念园条件。下一步,在该公园运营管理中,考虑选择合适的场地,增建与江葬文化元素相关的雕塑、建筑小品等景观设施,宣传和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的殡葬文化理念。此外,在我市规划设计的城市生命文化园中,已将江葬纪念园纳入其中,为所有江葬逝者打造一个固定纪念场所。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宁思念网络祭扫平台,实现云祭扫常态化建议

今年清明,为进一步做好祭扫服务管理工作,我市推出宁思念”2.0版网络祭扫平台。升级后的平台内容更加丰富、操作更加便捷。该平台可与126万逝者库信息匹配,关联逝者相关信息,同步开通微信朋友圈链接功能。并通过构建墓园三维全景,采集21万实景墓照片,丰富祭品种类和祭拜动画样式,给市民群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祭扫体验。对不能参加现场祭扫的市民,还可通过祈福留言版块,发表哀思寄语、委托代祭等信息,以弥补心中遗憾。截至415日,平台已累计祭扫达48.8万人次。宁思念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文明祭扫的创新方式。下一步,我市将不断优化平台设计,规范运行管理,融入更多贴心细节,带给更好操作体验,实现形祭心祭清明祭日常祭老带少少带老三个转变。

四、关于推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更好融入移风易俗内容建议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高度重视青少年生命教育工作,将其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实施教育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一是开展多学科渗透教育。注重在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度对中小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引导其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二是开展专题生命教育。制定生命教育计划,充分结合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开展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从学生兴趣、困惑、社会热点或历史问题出发,针对不同时期特点,在小学阶段:主要开展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在中学阶段,根据中学生视野开阔、信息量大、思维活跃等特征,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三是开展研学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红色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博场馆、禁毒教育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为倡导移风易俗,全市民政部门及街道每年组织各类集体公祭活动300余场,参与市民近10万人,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以采取鲜花换纸钱等喜闻乐见的互动活动;举办清明诗会,邀请中小学生表演节目;在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邀请老将军为小学生讲解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开展广泛宣传、运用情景剧表演、诗朗诵、故事讲解等形式融入生命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多年来,我市在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中已形成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生命教育的力度,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开展针对性更强的科学生命观主题教育;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关工作的意见》,制定并促进家校共育相关举措,成立市级家长成长学院、建立家长教育服务中心,推进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总之,我市将积极采纳您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满足殡葬服务需求,构建移风易俗良好氛围,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殡葬文化理念,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感谢您对我市殡葬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618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