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生命关怀】哀伤辅导:在殡葬中感受人文关怀的力量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资讯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生命关怀】哀伤辅导:在殡葬中感受人文关怀的力量

转载 2024/12/10 16:27:46 发布 来源:中殡网 作者:中殡网 28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丧失亲人是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之一,悲伤和痛苦常常让家属感到无助与迷茫。在这个艰难的时刻,除了亲友的陪伴与慰藉,哀伤辅导成为了许多家庭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

现代殡葬行业的角色已经不再仅限于提供丧葬服务,它还承担着重要的心理关怀责任。在面对失去亲人的家庭时,殡葬服务人员往往不仅仅提供专业的服务,还会从细节之处传递温暖与关怀,帮助家属渡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什么是哀伤?

   哀伤是指一个人失去某人或某事物后的情感反应,从一开始的失落所造成的生命转变到经历一段混乱与调适之后度过急性哀悼期,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哀伤包括悲伤和哀悼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会适应没有逝者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对有些人来说,悲伤过程漫长而痛苦,最终发展成复杂哀伤障碍。

   复杂哀伤障碍又称延长哀伤障碍(PDG),是一种病理反应,指人们在经历丧亲后哀伤情绪至少持续6个月,并出现分离痛苦与认知、情绪、行为等一系列失调反应。

    美国精神病协会将复杂哀伤障碍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纳入精神障碍与诊断手册。

殡葬服务中的哀伤辅导

殡葬服务中的哀伤辅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心理疏导过程,它是一个帮助丧失亲人的人们逐步走出悲痛、恢复生活力的长效机制。通过尊重、倾听、情绪宣泄与认知引导等多种方式,哀伤辅导能够帮助哀伤者实现情感的转化,并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殡葬服务中的哀伤辅导也必将更加成熟,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01尊重与理解

在丧亲的家庭中,每个人的情感反应都是独一无二的。殡葬服务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了解家属的情绪波动,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温柔的言辞、耐心的倾听,可以让家属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这种关怀本身便是一种无形的安慰。

02专业的哀伤辅导

目前,越来越多的殡葬服务机构开始引入专业的社工服务,帮助家属处理丧亲带来的情绪困扰。通过心理疏导和倾诉,家属可以将自己的痛苦和压力发泄出来,获得情感的释放与疏导。为家属提供面对失落的技巧,帮助他们逐步适应新的生活,走出困境。

03个性化的丧葬方案

每个家庭的需求不同,传统的丧葬礼仪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人。在这时,个性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为家属量身定制符合其文化背景与情感需求的丧葬方案,不仅可以减轻亲人的丧失感,还能让家属在悲痛之余感受到慰藉与安抚。

04人文仪式的安排

在许多家庭,丧葬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结束,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告别。殡葬服务人员可以根据家庭的要求,设计独特的告别仪式。这些仪式往往带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帮助家属在纪念亲人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心灵带来某种程度的抚慰。

殡葬服务机构社工哀伤辅导案例分享

下文摘自社工客微信公众号文章《去者善终,留者善别!哀伤辅导视角下丧亲母女辅导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部分内容: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死的意义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话虽如此,但当一个人面临丧亲之时,都要经历痛苦的煎熬,在最无助时,殡仪社工可以帮助丧亲家属通过哀伤辅导获得陪伴和情感支持,自我恢复,走出阴霾。

图片来源于社工观察微信公众号

服务背景

案主小杨(化名),女,29岁,大专文化,一年前与父母来到广东省D市生活。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打工养家,照顾着身体欠安的母亲,母亲打理家务。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因父亲的突然离世而瞬间支离破碎。

202314日,案主突然接到警方的通知,其父亲在外出的途中突发交通事故离世,遗体被送进了D市殡仪馆,请她前去认领遗体。

犹如晴天霹雳,案主和母亲一下子被击倒了,母女两不知所措,遭受着巨大的心理冲击。

202314日下午,案主与母亲来殡仪馆辨认遗体,母女两六神无主,极度悲伤,不能办理业务。

哀伤辅导项目社工关注到她们的情形,了解到她们的基本情况,带着她们办理辨认遗体手续,答疑解惑,陪伴她们辨认遗体,进行情绪疏导,建立了服务关系。

服务过程

1、鼓励表达悲伤

案主和母亲来到东莞市殡仪馆前台,申请辨认其父亲的遗体,案主双眼红肿,满含泪水,迷茫而无助,社工在第一时间接待了她们,带领她们辨认遗体,辨认过程中,案主和母亲非常悲痛,一边嚎啕大哭,一边捶打自己,场面失控。

社工一边劝阻她们,一边叫来了同工协助,先将案主和母亲搀扶到树荫底下,社工递上纸巾,默默地陪伴,待案主情绪稍缓解后,社工尝试进行沟通,案主告诉社工:逝者是案主的父亲,父亲因交通事故身亡,正等待警方交通责任事故认定,能否春节后再火化其父遗体,案主还咨询了其他相关事宜,社工一一解答,在安抚好案主及家人的情绪后,社工留下了联系方式,告知案主:有困难,找社工。

春节过后,社工打电话给案主,询问案主最近的情绪和生活状态。

案主告诉社工:新年过得不好,吃不下饭,每次吃饭都在饭桌上为父亲留下一双碗筷,失眠,一睡觉就会梦到父亲的点点滴滴,原本其乐融融的春节充满了悲伤。

社工在电话中安抚案主的情绪,告诉案主缓解心理压力方法,可放声大哭,不必积压,可以把对父亲的思念写下来,待火化那天再“寄出”。

案主表示感谢,告知社工这个月就会办理亲人后事,要等老家的亲友过来东莞,统一安排。

2、陪伴和情绪支持

案主在火化证明材料准备好后,发给了社工,社工检查了材料,帮助她预约火化时间,在成功预约后,社工多次引导案主减缓哀伤,去者善终,留者善别。告诉案主不必担心办理父亲的后事,社工会全力帮助,给案主以安全感。

火化当天,社工全程陪伴案主办理火化业务,意外出现了:案主的姑姑突然情绪爆发,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大哭不止,社工上前安抚,请她为全局着想,不要让其他的亲人也陷入崩溃,先完成逝者的火化。

案主姑姑因为情绪崩溃,双腿颤抖,社工搬来了椅子,扶她坐下,社工轻揉她的大腿,缓解颤抖。

待案主办理完手续,众亲属都上到摆渡车前往告别厅,社工担心案主姑姑不适,特意亲自加开了一辆摆渡车,单独载她前往告别厅,社工一直陪伴到最后。当案主对火化流程不解时,社工现场指引。

火化完毕,在等待领取骨灰的时间里,社工将自制的两本哀伤治愈手册交给了案主,告知其使用方法,能缓解她的悲伤情绪,如需要心理辅导,可联系社工提供帮助。

3、引导适应新角色和新生活

丧葬仪式结束后,社工询问案主最近的生活状况,案主告诉社工,在得知父亲出意外的消息时,觉得天塌了,不知道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第一天来殡仪馆辨认完遗体后,本来身体欠安的母亲出现了严重的食欲不振和失眠。社工积极倾听、共情,告诉她:作为成年人,她应该站出来,承担家庭的重任,照顾好母亲,让父亲的在天之灵安息。鼓励她多与母亲沟通,容许并接纳在丧亲阶段的不良情绪,承担起父亲的部分角色,慢慢适应新生活。

4、适度处理依附情节

一周后,社工回访案主,案主说,她最近哀伤有些缓解,开始上班了,但是每晚仍会想起父亲,睡不好,需要吃药才能入眠。想起了好多事,觉得生活和工作都不如意,命运不公。

社工倾听后,对案主的信任表示感谢,并提醒她用药需遵医嘱,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帮助缓解失眠,例如睡前泡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等等,引导案主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美好时光,可得到精神寄托。可以整理她父亲的照片、衣物,或是写信、绘画等缅怀的方法来表达对父亲的爱,这些办法可以让案主维持与父亲的维系,也是削减依附关系的渐进过程。

案主表示感谢。社工得知,案主母亲的身体有所好转,情绪也不在那么激动了,但是想起父亲的时候还是会伤心落泪,社工建议案主工作之余多陪伴母亲,陪母亲一起聊天、散步。

案主告诉社工,为了母亲和自己将来,她会努力工作,坚强起来,陪着母亲一起走过悲伤。

5、巩固成果

社工在后期多次对案主电话回访,倾听与共情,疏解情绪,在20237月的一次通话中,案主向社工表示,现在已经不再过度沉浸在悲伤之中了,她梦到父亲叮嘱自己要好好生活,好好照顾母亲。自己失眠好转,能入睡,在假期间与好友一起外出游玩。

社工为案主提供了相关心理书籍,提供了她家附近的社工服务点,供案主在需要的时候使用。



编 辑:杨钰莹
发 布:郭立明



赋能行业·服务民生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

投稿

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