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区 / 民间传统殡葬习俗中,抬棺中途不能落地,到底避讳什么?

微信图片_20210831140357.pn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 #殡葬杂谈#民间传统殡葬习俗中,抬棺中途不能落地,到底避讳什么?

    2021/07/02 10:00:56 发布42439 浏览0 回复0 点赞
春雨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1149

精华:1

注册:2021/03/08 10:15:05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民俗也是璨如星河,比如清明扫墓、端午插艾、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这些民间风俗都有它们各自的出处,因为符合我国人们生活习惯及文化信仰,所以一直保留至今,尤其我国殡葬民俗文化,更是风俗颇多,其中有一条是抬棺中途不能落地,这又是避讳什么呢?



抬棺不能落地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说明春秋时期,古人就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棺椁一旦落地就代表叶落归根,必须好好安葬,中途不能落地,传说清朝嘉庆皇帝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驾崩后,他儿子就是指派上万名抬手,轮流更换,硬是从河北抬到北京,中途不允许落地,可见古人对这个习俗的重视。



在民间,有人去世后,必然停尸三天,杀一只鸡在长明灯前放一夜,称“引路鸡”,寓意指引逝者归去,安心下葬,亲朋好友吊唁话别,同时选好吉穴,大敛之日,有村里年轻小伙抬棺,送往墓地,按照死者的年龄、辈份、宗族或社会地位,一般抬棺的为两人、四人、八人或十六人,若有死者是高寿、辈份高、宗族或社会地位都很高的人,必然是八人抬棺,俗称“八大金刚”,寓意发财,很少有四人抬棺,因为“四”谐音“死”,有“死棺”之意,不吉利。



因传言:“慈棺落地为不舍,凶棺落地为不甘,棺材落地,有落地生根”之说,所以抬棺的过程是不允许未达墓穴落地的做法,因为逝者敛放于棺材本身就是我国入土为安的民俗文化,中途若是落棺,那就是在此地入土,这是对先人的大不敬,尤其我国讲究孝道,这样做必然遭到后人唾弃,甚至有人说这样将永远得不到先人的庇佑,子孙后代灾祸不断。



而且从起棺处到墓穴是一段较长的路程,棺材本身就沉重,加上死者体重,六七百斤的重量,往往让抬棺者四肢肌肉僵硬,一旦中途停下来,很难再进行抬起,也就是古人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时后人一路抛洒纸钱,请阴兵让路,过桥过岔路都要撒纸钱意为买路钱,都是指引逝者为既定的墓穴落土为安,中途落下失去抬棺意义,这与我国传统孝道相违背,也是风俗不允许的。



但是棺材很重,中途又不能落棺,人们想到很多办法来解决可能落棺的问题,比如前面说到的增加多人轮流抬棺,但是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又该如何解决呢?有的地区在抬棺的过程中,随身携带2张长条椅,中途实在累了,就把椅子放在棺材下,这样与地隔绝,不算入土;有的地区是在棺材下面用几根木头绑成一个架子,俗称“龙杆”,用绳子栓住“龙杆”,抬棺而起,中途即便放下,棺木也因龙杆隔离地面,也不算落棺。



民间关于抬棺中途不能落棺,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当年诸葛亮七星续命失败后,自知命不久矣,就告知刘禅,他死后,用绳子抬,一直朝山上走,中途绳子断掉,棺木落下的地方就是他的墓穴所在之地,他死后,刘禅命人按照诸葛亮生前遗嘱执行,派出去的人估计抬累了,就割断绳索,丢下棺材回去复命,刘禅感觉不对,查明缘由后处死了那几个抬棺人,但是诸葛亮的墓穴再也找不到了,这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防止司马懿等挖掘他的墓穴,而对于普通百姓不同,那意味着后人无法祭奠,落下不孝的骂名。



所以,在我国传统民俗中,抬棺中途不能落地,这是古人认为的入土为安的思想制约,而现在移风易俗,土葬被火葬所代替,也就没有抬棺中途不准落地的习俗了。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20240111-175501.jpg

    加载中...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精华好贴

    查看更多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