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区 / 对抗与和解:入殓师在中国

微信图片_20210831140357.pn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 #殡葬人朋友圈#对抗与和解:入殓师在中国

    2022/06/17 08:56:22 发布31488 浏览0 回复0 点赞
春雨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1149

精华:1

注册:2021/03/08 10:15:05

编者按:本文作者以日本电影《入殓师》为起点,从职业的特点、在我国的现状、发展轨迹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入殓师这个职业。虽然内容稍有过于宏大之感,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本文体现出了邹同学发现问题的独到眼光和较为深刻的思考。我们相信这种职业社会学分析不失为一种让我们更好理解这个社会的有益尝试!



日本电影《入殓师》讲述了大提琴家小林大悟成为入殓师的故事,展现了精湛的电影艺术和生死观等日本社会文化。在中国,入殓师一般可以被称为遗体整容师,是工作于殡葬单位、专门机构负责为逝者化妆再将之装入棺中的人员,其职责主要内容包括对于遗体的修复、整形和美容,“帮助这些逝者以安详的面容告别这个世界”。入殓师是殡葬服务行业中技术知识含量具有较高的一个工种,同类工作岗位还有殡仪服务员、遗体火化师、遗体防腐师、骨灰管理员等。这些职业一般需要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和获得证书,这些考试和证书要符合职业教育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我国殡葬业在民政部的领导下,下设中国殡葬协会和公益性科研机构民政部101研究所。然而,由于受教育、职业期望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殡葬业在中国一度被视为“不入流”行业,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教育的规模非常有限,甚至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被迫改变职业选择。

截至2021年,全国仅有九所开设殡葬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每年毕业人数不足800人(李传霞、沈宏格:2020)。近年来,遗体美容师这一职业逐渐开始受到媒体进行关注,涌现出众多相关采访和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为该职业正名的效果。

而在中国学术领域,职业教育社会学的主流技术研究分析对象往往是医生、律师等公认的代表性职业(刘思达:2016),而较少关注入殓师等在职业道德声望较低、缺乏社会支持的职业。本文以入殓师这一职业为研究对象,以“对抗与和解“为关键词,以上述新闻报道为主要材料,探讨全球化与本土化、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评价、国家管制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张力及其调和。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

不同于经济学家(Marion,2006)、法律服务(刘思达、吴洪淇,2016)等职业在全球化市场中规范由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向其他地区扩散、职业社会结构同构化、职业专业技能和意识形态制度化的特征,全球化过程在入殓师这一职业中更多体现在职业本身的扩散和超越国界的互动。例如,入殓师最初作为一种职业出现在日本,后来被引入中国。除了传统丧葬观念和仪式的本土化外,这一职业在中国兴起后的焦点不是移植日本相关的专业规范,而是职业技能的本土化过程。例如,台湾省从日本引进殡葬服务后,结合传统习俗很快得到改进——日本的殡仪业者用酒精清洗身体,但台湾省的殡仪业者却用水以呼应逝者初来人世时第一次“沐浴”的起点,为他们离开人世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除了专业规范难以向前传播之外,本土化技能向后传播到全球专业组织的现象在殡葬行业的社会交往中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以国际殡葬展会的形式进行国际殡葬行业之间的交流。这些展会能够全方位地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殡仪产品和技术,提供了全面的市场采购信息和最新行业发展动向,一方面为参展者创造了理想的贸易平台和可观的商业回报,另一方面则为全球的殡葬行业从业者提供行业信息、服务管理、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借鉴,全球共同致力于创造殡仪行业的光明未来。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文化因素可以提供一些解释。相比于医生、律师等专业性非常明显、具有一个典型的职业化管理过程和全球各地区社会发展不均衡性的职业,殡葬服务行业与文化和传统的关联企业更加需要紧密,体现着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学生民族的生死观、习俗仪式等因素。

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使得那些依赖于本土文化的职业的职业规范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多样性,从而弱化了它们在全球职业市场中的不平等性,呈现出平等共存的态势。此外,全球性的职业社交也蕴含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有利于这一职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抗与坚守:职业道德价值观的地位

全球化的影响不仅对职业本身,而且对个人的职业期望和职业选择;职业全球化发展的机制不仅依赖于专业共同市场、国际管辖权等专业社会学的相关学科概念,而且深受大众媒体的影响。典型地,日本电影《入殓师》不仅可以成为我国许多年轻人选择通过这一发展职业的最初动力,还被各院校作为一个专业知识教育的第一课。

一方面,上文所提及的文化的民族性使职业规范能够平等共存和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世界孕育了普遍的职业价值观。特别是入殓师这一职业,其声望和薪酬并不具备任何优势 ,所以,从业人员最好的解释不是高薪或社会地位,而是由生命历程、大众传媒、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的职业价值观。

上述报道中,受采访者大多都提及“视死如视生”、“告慰逝者”、“安慰丧属”等与生命文化相关的体现强情感、强价值的话语,他们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够服务社会,同时为自己带来神圣和荣耀。例如,在发生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特别是温州动车组7月23日事故等严重交通事故的情况下,遗体美容师负责死者的治疗和身体形态的恢复。尊敬死者安慰活着的人。与美国心理学家的奥尔波特种价值观分类不同,入殓师的职业价值观大多可以归类为“社会性”,对人的爱,不管他们是生是死。这可能是入殓师职业满意度的最重要来源。Gattiker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体对于自身职业和工作角色的总的情感导向(Gattier,1988),结合这一定义,入殓师从业者之所以对自己的职业有较强的认同和较高的满意度,背后必然离不开价值理性的作用。

三、合力:国家监管和市场竞争

综上所述,入殓师作为殡葬行业的职业之一,是殡葬服务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国家的影响。此外,市场控制理论和管辖权冲突理论中所讨论的职业往往具有很强的职业自主性,国家是消极的外部主体,而在中国语境中,与公共福祉相关的职业往往受到政府的积极直接干预。

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殡葬业发展的文件,举办了各种指导全国殡葬习俗改革的研讨会,举办了一系列专业技能比赛,引导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考虑到国家的干预措施并未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以及殡葬行业目前的确存在供需不平衡、从业者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我认为国家对殡葬行业的规制是恰当和有效的,这些规制能够依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互联网等科技成果,逐步使社会化服务体系取代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效率低下的殡葬服务。

不像中国割据的法律服务市场中众多主体面临着竞争与对抗关系下定界、分界的难题(刘思达,2011),遗体美容师这一职业很少受到外来竞争的挑战,不必在竞争与冲突中寻求定界的空间,也能轻松地完成维界的过程。在专业辖区殡葬商业领域,与同行业其他职业的关系也更多的是合作和共生,而不是竞争。

此外,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增长趋势,对葬礼服务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文丧葬观念的兴起,促进了遗体美容商业领域需求的增加。

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民政部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殡葬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设备的数量反映了我国殡葬服务设施和人力资源的短缺,薪酬、行业特殊性使得大多数人不太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供需不足往往导致市场垄断,因此无论是整个殡葬业还是遗体美容师行业,未来都有巨大的市场竞争空间。

然而,将观察的尺度缩小,可以通过发现遗体美容师的职业发展竞争主要体现在职业内部的从业者之间的竞争能力以及一个新兴信息技术与人工技能的竞争。关于前者,民政部举办了全国身体美容专业竞赛和国家专业技能标准不同等级的遗体美容师评价,为专业团体本身注入竞争来源,促使高职院校及其学生、殡葬单位及其会员积累经验,提高教学和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惯性带来的垄断。就后者而言,如果新兴技术取代人工劳动的可能性被视为就业市场竞争的另一个维度,那么遗体美容师的职业也会受到外部影响。例如,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3D打印已成功应用于溺水、车祸、烧伤等事故中的特殊遗骸整形手术,并获得了广泛赞誉。相比之下,传统的人工体整容技术由于整容医生数量有限,水平参差不齐,身体状况不佳,一直面临着难以完全满足家属需求的困境。因此,当前不乏3D打印技术取代遗体美容师的论调。

但在我看来,技术永远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技术的应用及其成果可能会淘汰一些专业技能有限的从业者,但它无法取代服务人员与丧亲家属在殡葬过程中互动的温情;技术所体现的工具理性或许能赢得不同美容工具之间的竞争,但不可能将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等价值理性驱逐出其职业生活。

总体上,在遗体美容师这一职业中,国家规制与市场经济竞争的对抗性并不强,而是相辅相成满足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企业需求,同时促进学生职业技术本身进步。

四、结语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1987)。《入殓师》作为一部电影,体现着对历史和民族的思考;入殓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驻守生命的最后一站,体现着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的个性和共性;入殓师作为一种职业选择,面临着国家和市场双重发展驱力,也同样面临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对抗,好在一些人在对抗中找到了两者和解的方式——敬重职业即是坚守自我、服务社会。

与其他职业尤其是薪酬高或声望高或二者兼具的职业,入殓师这一职业可能会被评价为“孤独”、“不受待见”、“不体面”,但本文尝试从全球化、国家规制和市场竞争三个方面,以及结合部分从业者的体验,揭示了入殓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所在:个人职业生涯更多面临自我与社会的对抗,职业所受的国家规制和市场竞争则达成和解。在新兴职业不断出现,价值观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理论关注于非传统职业,探索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或成为专业社会学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丰富的研究对象和发挥社会认知的理论影响的作用必须应对需求。


作者简介:邹昀彤,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19级本科生。
文章来源:青苗法鸣,ID:Qmfming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20240111-175501.jpg

    加载中...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精华好贴

    查看更多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