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区 / 身世传奇的静安公园

微信图片_20210831140357.pn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 #新人报道#身世传奇的静安公园

    2023/08/07 09:27:03 发布7797 浏览0 回复0 点赞
春雨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1149

精华:1

注册:2021/03/08 10:15:05

1928年二月初,王映霞与著名文人郁达夫在上海结婚,三月迁入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嘉禾里1476号居住。王映霞形容,“新搬的这一间小屋,真也有点田园野趣。”这就是近百年前静安寺一带的城市风貌特征。王映霞的回忆与1947年2月23日《新民报》刊登的一篇题为《静安寺公墓巡礼》的文章不谋而合:“这是闹市中唯一的一片净土,战争、夺取、欺诈,都不在这里进行。”



这篇文章发表的六年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将静安寺“外国坟山”改造为静安公园,于1955年10月3日对公众开放。



文|乔争月



身世传奇的静安公园



▲静安公园



在繁华的静安寺商圈,静安公园是一块珍贵的绿地。



这里曾是静安寺公墓,由上海的外侨经营使用长达70多年,被本地居民称为“外国坟山”。静安寺公墓因为环境优雅宜人,也像今天一样吸引游人。



1843年上海开埠后,旅居这座城市的外侨人数不断增长。根据陈蕴茜和吴敏合著的论文《殖民主义影响下的上海公墓变迁》,上海公共租界1843年仅26人,但到1865年已增至2297人,1910年达13536人,法租界也多达1476人。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前,上海到欧洲的航程至少为期4个月,运送客死上海的侨民回国归葬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为此,不少人选择安葬在上海。



1846年,英国人在外滩附近建成上海第一座公墓——山东路公墓,到1868年入葬者已达540人,当时整个墓区已无拓展空间,不得不于1871年关闭。1929年12月7日英文《北华捷报》的一篇报道透露,有一份档案手卷显示,山东路公墓早期安葬的大多是20多岁的青年外侨男女。



此后,随着租界不断扩大,旅沪外侨人数增加,西式公墓的数量也随之持续增加。



“西式公墓均有专门机构管理,体制完善,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保护环境卫生,体现出优雅、恬静的园林化风格,有的公墓成为旅游胜地。外侨扫墓风也极为特别,成为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每年的4月26日和5月30日,租界里美国侨民及驻军有祭扫墓地的习俗。”陈蕴茜和吴敏在论文中写道。



当公共租界从外滩沿着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向西扩张后,管理租界市政的上海工部局于1896年在静安寺南侧购买了一块郊野空地,建造新的静安寺公墓,以满足对西式公墓不断增长的需求。



法国里昂第二大学东亚学院历史系教授安克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上海的公墓多位于租界以外的乡村,但随着城市发展,公墓所在地很快成为市中心。静安寺公墓就是一个例子。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公墓随移民迁移到西部廉价的土地上,城市空间点缀着这些永久公墓,后来基本都位于市区内。山东路公墓旧址如今是黄浦体育馆,八仙桥“外国坟山”改建为淮海公园,而静安寺公墓成为今天的静安公园。



1896年,工部局为修建静安寺公墓共投资白银56200两,购置了64亩土地。新公墓当时的选址偏西,远离租界中心,但是城市最终还是扩张到了此处。静安寺公墓占地面积39300平方米,内有苗圃和一座小教堂,园内设化骨炉及骨灰陈列室。葬礼大多在教堂里举行。



根据上海市静安区志,工部局建造的新公墓有6214个墓穴,到1949年时已使用5353个,大都为外侨使用,很多墓穴的水泥盖竖立着大理石安琪儿。由于公墓靠近静安寺,称静安寺公墓,老百姓习惯称其为“静安寺外国坟山”。华人通过预约也可以使用公墓。



由于地段方便,静安寺公墓被上海外侨社团认为是“最好的公墓”,葬礼费用也比其他公墓,如1926年开放的虹桥公墓更高。



这里是许多上海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侨的安息地,如德国医生宝隆和英国地产大王雷士德。1899年,宝隆医生在南京西路东端长征医院现址开办了收治中国穷人的同济医院,后来又创办同济德文医学院,是今天上海和武汉两地的同济医院及同济大学的前身。而拥有南京路大量地皮的雷士德1926年去世后,留下遗嘱,在上海捐建三个医疗教育机构,包括南京西路附近的雷士德医学研究院。宝隆是两岁就失去父母的孤儿,雷士德终生未婚孑然一身,这两位在南京西路沿线工作、生活的外侨却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丰厚的爱的遗产。他们都被安葬在这座宁静宜人的公墓。



▲雷士德先生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张生还找到近百年前一段关于这座著名公墓的珍贵记忆。“这墓地的历史,我也不大明白,但以从门口起就一直排着,直到中心的礼拜堂屋后为止的,那两排齐出的洋梧桐树看来,少算大约也总已有六十几岁的年纪……从亭子间的南窗望出去,正好是静安寺公墓的所在,那墓地里每一座坟的水泥盖上,竖立着的大理石安琪儿,也都历历可数。”王映霞在《我与郁达夫·半生杂忆》中写道。



▲郁达夫与王映霞



1928年二月初,她与著名文人郁达夫在上海结婚,三月迁入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嘉禾里1476号居住。王映霞形容,“新搬的这一间小屋,真也有点田园野趣。”这就是近百年前静安寺一带的城市风貌特征。



王映霞的回忆与1947年2月23日《新民报》刊登的一篇题为《静安寺公墓巡礼》的文章不谋而合:“这是闹市中惟一的一片干净土,战争、夺取、欺诈,都不在这里进行。”



这篇文章发表的六年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将静安寺“外国坟山”改造为静安公园,于1955年10月3日对公众开放。



如今,公园是高楼环绕的一片绿洲。中外游客与市民在这里漫步、锻炼、看书、遛娃,享受静谧的自然气息。



静安公园历经数次修缮改造,增加了450平方米的池塘,塘泥堆成小山,修整了道路,加建了茶室。1998年,还建造了一个2300平方米的“园中园”,在园中重现了“静安八景”,包括原在静安寺山门前的著名“涌泉”,那是南京西路英文名"Bubbling Well Road"的由来。



负责静安公园改建、时任静安区园林管理所所长的黄彩娣曾撰文透露,改建工程慎重保护原有的历史遗产,如一座纯白色大理石亭,还有32棵见证许多人间悲欢的“洋梧桐树”。



作者介绍



乔争月



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日报社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主任记者、Qiao Shanghai融媒工作室总策划、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传播硕士专业特聘业界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新闻硕士专业业界导师、英文《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编委、上海市侨联青年总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建筑科普文化标兵”。



南京西路建筑地图(请横屏浏览)



来源:上海静安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20240111-175501.jpg

    加载中...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精华好贴

    查看更多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