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区 / 身边的榜样|母子二人接力守护无名烈士墓近80年

微信图片_20210831140357.pn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 #圈子心声#身边的榜样|母子二人接力守护无名烈士墓近80年

    2023/10/20 09:17:20 发布16723 浏览0 回复0 点赞
春雨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1149

精华:1

注册:2021/03/08 10:15:05

  大众网记者 秦雅琨 通讯员 卢学敏 德州报道

  “是先烈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子子孙孙都不能忘记他们。”6月27日,禹城市莒镇小樊村村民樊德祥对记者说。

  6月23日上午,禹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莒镇党委、政府举行了庄严的无名烈士迁葬仪式。此次迁入禹城市革命烈士陵园的两名烈士,原葬于莒镇小樊村。小樊村全村百余名村民,含着热泪自发为烈士送别。1944年,我军两位战士在与日寇战斗时身中流弹牺牲,长眠于小樊村。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当地淳朴的村民被两位烈士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精神所感动,将他们妥善安葬。多年来,村民们自发扫墓,将无名烈士当作亲人来祭奠。特别是村民张秀英与其子樊德祥,更是接力守护了烈士墓近80年,演绎了当代鱼水相亲的军民之情。

  小樊村所在的禹城市莒镇,是当地有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1965年出生的樊德祥,从小就听母亲讲述无名烈士的故事,牢记在心里。过去,每年清明节,他都会跟着家里大人去给无名烈士们扫墓。“我们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只知道他们在作战中牺牲了。因为安葬他们的地方在我家附近,我母亲毅然担负起守护无名烈士墓的任务。”樊德祥说。

  后来母亲年纪大了,樊德祥便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一直守护着两位烈士。去了墓地多少次,他自己也记不清了。近些年,过年过节时在外工作的子女回来,他也会带着他们前去祭奠。去年,100岁的母亲去世了。樊德祥告诉记者,母亲弥留之际比较清醒的时候,还牵挂着两位无名烈士,叮嘱道:“两位烈士就是咱的亲人,咱要一直管下去!”

  除了樊德祥一家,其他村民也时常到无名烈士墓前拔草添土,祭奠英魂。“据说这两位烈士牺牲时,看样子仅有二十多岁。”说到这,村民樊德友动情地流下了泪。

  今年,小樊村被列入规划,将进行搬迁,两位无名烈士的归处成了全村牵挂的事。经过镇、村与禹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最后的决定是:将两位烈士迁葬至禹城市革命烈士陵园,让无名烈士的英灵“归队”。“烈士有新‘家’了,我们也就放心了。”小樊村党支部书记樊德元说。

  莒镇地处禹城、齐河、茌平和高唐等4个县(市)的交界地带,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以莒镇为中心的齐禹抗日根据地在当时是山东军区通往冀鲁豫及鲁西军区的咽喉要道。1938年11月,中共禹城县第一次代表会议在禹城八区连五高小学(位于现在的莒镇新高村)召开,诞生了中共禹城第一届县委。莒镇是著名的李法桥战役的主战场,在国家公布的全国著名抗日英烈目录中,王克寇和于曼青两位烈士位列其中。目前,王克寇烈士陵园、于曼青烈士陵园、高鲁烈士陵园和中共禹城第一届县委遗址等“三园一址”,成为莒镇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教育基地。

  莒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富矿,积极构筑红色文化传承高地。他们对王克寇烈士陵园进行了修缮升级,启动了中共禹城第一届县委遗址复建工程,着力打造本土红色教育示范带;开设《红色莒韵 一脉相承》精品党课栏目,全镇党员干部听党课、学党史,以多种方式缅怀先烈,为莒镇红色基因库注入了丰厚滋养。莒镇党委书记王宁说,红色是莒镇扬帆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力量源泉,下一步将继续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20240111-175501.jpg

    加载中...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精华好贴

    查看更多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