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寒衣节:寒衣暖情,文明寄思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资讯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寒衣节:寒衣暖情,文明寄思

转载 2024/11/04 11:21:04 发布 来源:中殡网 作者:中殡网 14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寒衣节的起源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为他们“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朱元璋“授衣”传说

相传,在明初期,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之后,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了“授衣”之礼。他不仅将此日定为祭祀祖先、缅怀故人的重要日子,还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帝王的仁爱与关怀,也寓意着对臣民的温暖与庇护。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在这个传说中,朱元璋不仅是一位开创大明王朝的英明君主,更是一位心系百姓、关怀臣下的仁君。他的“授衣”之举,不仅让臣民感受到了皇恩浩 荡,更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季里感受到了温暖与希望。这一传说也进一步丰富了寒衣节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思念的传统节日。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在秦朝时期,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被抓去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历经艰辛,为丈夫送去寒衣御寒。然而,当她到达长城时,却得知丈夫已累死并被埋在城墙之内。孟姜女悲痛欲绝,她的哭声感动了上天,长城因此崩塌,露出了丈夫的尸体。孟姜女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丈夫,而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初一。为了纪念孟姜女的深情与贞烈,人们将这一天定为寒衣节,并流传下来送寒衣的习俗。

这些起源和传说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庭的重视。



寒衣节的习俗

送寒衣:寒衣节的主要习俗是送寒衣。人们会烧纸制的寒衣、纸钱等物品,以示对先人的关怀与敬仰。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十字路口焚烧五色纸,象征布帛类,意为救济些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

吃荞面、莜面:在民间,寒衣节时人们会改善生活,山区的人们会兴吃荞面、莜面。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特殊的祭祀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以表达对先人的敬仰与纪念。



寒衣节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寒衣节的庆祝方式也在悄然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文明、环保、节俭的祭祀方式。他们通过家庭追思会、撰写缅怀文章、网上祭扫等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寒衣节,让我们以一束鲜花代替纸烟,以一份静思替代喧嚣,文明祭祀,心意永存。让爱与怀念化作绿色的行动,守护这片蓝天绿地。文明祭祀,从我做起,让爱与尊重延续不息。



来源:兰考新发地


中国殡葬服务网

社会公益·科技赋能·节地生态





赋能行业·服务民生


👇👇点击卡片,一键关注👇👇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

投稿

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