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
把死亡当做是正常的过程,只要还活在这个地球上,必然会发生死亡这个事实。看清逃避不了死亡之后,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了必须换件新的一样,而不是终点。人生无常,离世几乎是不可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在死亡真正发生之前,我们有必要做些准备的工作。
我们大多数人自然都希望死得安详,但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暴力,如果我们的内心总是被愤怒、执著或恐惧等情绪所控制,我们显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详。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好,就必须学习如何活得好: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安详,就必须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安详。
生活里总有些突如其来的事情,让人措手不及。一遇到急事,很多人就容易慌了神,手忙脚乱地应对。慌忙应对,反而更容易出错。想想看,有多少次是因为心急,而疏忽了细节,最后导致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古人早就告诫我们:“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这句话就像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安详和缓的态度,能够让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更加冷静地分析,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死亡的实际经验非常重要。虽然我们将会如何再生和再生到哪里去,大都取决于业力,但我们在临终那一刻的心境却可以影响下一世的好坏。因此,在死亡的瞬间,尽管我们已经累积了各式各样的业,只要我们努力产生善的心态,还是可以加强和激发善业,造成快乐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