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7月起,土葬火葬一刀切?中央一号文件:推行农村丧葬改革!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资讯 / 殡葬资讯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7月起,土葬火葬一刀切?中央一号文件:推行农村丧葬改革!

转载 2025/07/21 17:48:05 发布 来源:中殡网 作者:中殡网 2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近期,农村丧葬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焦点。202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丧葬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7年基本建立与农村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丧葬服务体系。

政策强调“因地制宜、尊重习俗、平稳推进”,而非网络传言的“7月一刀切土葬火葬”。国家民政部丧葬管理司李司长在政策解读会上明确:“改革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与传统习俗,分类施策、循序渐进。”这一表态,为改革定了基调——既非简单否定传统,也非强制推行新规,而是在传承中寻求现代转型。

查看图片

改革紧迫性:数据背后的现实考量

农村丧葬问题积弊已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村人口约5.09亿,占总人口的36.3%,而民政部调查显示,截至2025年初农村土葬率仍高达62%(城市仅15%)。土葬占用的耕地资源尤为惊人:全国因农村墓地占用的耕地面积达2800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这不仅加剧耕地保护压力,更因传统墓葬的硬化、占地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查看图片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观念如何破局?

改革的核心矛盾在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与现代资源约束的冲突。河南农村居民张大爷的话道出许多老人的心结:“祖祖辈辈都土葬,突然改火葬,老人们接受不了。”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中心王教授指出,丧葬习俗与宗族文化、祖先崇拜深度绑定,是农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纽带,改革需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基因。

图片


因地制宜的实践:不同地区的改革路径

浙江模式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政府补贴(生态安葬每户最高8000元)、设施完善(乡镇殡葬服务设施覆盖率2027年达85%)和宣传引导(中央财政2025年安排87亿元补贴),两年内将农村火葬率从62%提升至85%。
山东梯度推进将农村分为城郊融合区(火葬率95%)、平原农业区(73%)、山区生态区(56%),制定差异化目标,避免“一刀切”。
民族地区特色四川、云南等省份对藏族天葬、彝族崖葬等民族习俗予以保留,在确保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多样性。

政策落地:基础设施、补贴与规范并举

  1. 基础设施
    国家发改委《农村殡葬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投入320亿元(中央+地方配套),到2027年实现乡镇殡葬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5%,解决“服务跟不上”问题(如湖北李大爷反映的“镇上殡仪馆少、价格不透明”)。

  2. 补贴激励

    财政部、民政部对选择生态安葬的农户给予5000-8000元补贴,2025年中央财政已安排87亿元,降低农民选择新葬式的经济门槛。
  3. 宣传引导

    通过“文明丧葬新风尚”主题宣传(央视《焦点访谈》专题点击量超2亿次)、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推动“厚养薄葬”观念普及。
  4. 市场规范

    市场监管总局严禁借改革违规收费,最高可罚30万元并列入失信名单,遏制服务乱象。

问题与挑战:观念、设施、服务的“三难”

改革仍面临多重阻力。中国社科院报告显示,农村殡葬改革满意度仅72.6分(满分100),主要难点在于:群众认同度不高(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服务体系不完善(部分地区设施不足)、配套政策不健全(补贴落实不到位)。江西省人大代表周女士指出,农村改革面临“观念转变难、设施建设难、服务保障难”的“三难”局面。

查看图片


破局关键:尊重传统与文明进步的平衡

上海社科院赵教授认为,改革不应简单理解为“土葬改火葬”,而应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丧葬文化体系”——既保留“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又融入绿色、节地的现代理念。基层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经验:湖北孝感新兴村通过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理事),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丧葬标准,保留核心仪式的同时去除铺张环节,村民参与度高达90%;江西赣州“和事佬”工作室(退休干部、乡贤组成)2024年以来调解丧葬纠纷1200多起,推动3万多户选择生态安葬。


生态葬正在悄悄流行

查看图片

生态安葬是改革的长远方向。江苏推行壁葬、树葬、花坛葬等多元形式,2025年一季度选择生态安葬的农村居民比例达35%(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


改革需要耐心与智慧

农村丧葬改革,是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试金石。它既要有政策力度(如320亿基建投入、87亿补贴),更要有人文温度(尊重习俗、倾听民意);既要着眼长远(构建新丧葬文化),也要解决当下(设施不足、服务不规范)。正如网友“乡村教师王”所言:“改革需要,但更需要尊重农民意愿,多些耐心和包容。”唯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逝有所安、地有所节、文有所承”的改革目标。

(您的家乡农村,丧葬方式是否有了新变化?您认为改革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

    以上数据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有不对请联系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