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香港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殡葬用地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根据香港立法会文件及食环署数据,公营骨灰龛位的平均轮候时间已从2011年的3.25年延长至2024年的4.5年,最长个案更达7年以上。这一数字远超公屋轮候时间(2023年第四季平均5.8年),反映出殡葬用地供需失衡的严峻性。
墓地价格更是令人咋舌。以香港墓地山为例,政府管理墓地最小单位售价达23万港元(约合人民币21万元),超过同期住宅均价(16万港元/平方米),而私人墓地交易价格更攀升至百万港元级别,历史最高成交价达180万港元。这种"墓地比房贵"的现象,迫使许多市民转向澳门或内地寻求更经济的安葬方案。
尽管火葬在香港占比高达90%(2023年数据),但其环境成本不容忽视。每次传统火葬约产生245公斤二氧化碳,相当于:
以香港全年火葬量推算,2023年火葬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超过10,500吨,相当于燃烧5,000吨煤的排放量。此外,火葬过程还会释放汞、二恶英及颗粒物,直接威胁周边居民健康。
土葬的资源消耗与污染风险
木材:香港每年棺木木材消耗量估算近3,700公吨,全球每年因制作棺木而消耗的林木面积达160万公顷,相当于香港总面积的1.4倍。
石材:墓碑使用的大量花岗岩和大理石难以循环利用,开采及运输过程进一步加剧碳足迹。
更为严峻的是,土葬可能造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英国环境署指引指出,墓地若设于地下水敏感区域,遗体分解释放的有机物和化学物质可能渗透至饮用水源。尽管香港墓地多建于山坡地带,但极端天气频发仍可能加剧污染风险。
香港食环署目前管理13个纪念花园,分布于屯门曾咀、哥连臣角、钻石山等地。这些花园以不同树种和花种为主题,营造清静和谐的追思环境。例如:
屯门曾咀纪念花园:占地4,800平方米,是香港最大纪念花园,设有独立悼念室及一次性纸撒灰器,家属可在其上书写祝愿字句。
艺术介入:本地艺术家凌展騰以回收木材创作"渡船"雕塑,结合思念邮箱,让家属投递心意信笺,强化仪式感。
2024年,食环署优化海上撒灰服务:
免费渡轮服务:提供专属航线,允许家属通过网上系统更改撒灰日期。
环保撒灰器:使用可降解纸制容器,替代传统金属器具,减少资源浪费。
花香相伴:提供鲜花瓣供家属撒于海面,象征逝者与自然共融。
2024年香港绿色殡葬使用率创历年新高,登记人数近1.6万,显示市民接受度显著提升。